产子医院

北京友谊医院新院区开诊不到半年,志愿者中有

 

“您的就诊楼层在3层,挂号条和医保卡一定收好。”“谢谢你,小伙子。”在友谊医院通州院区门诊大厅,志愿者祁满中可能是收获感谢最多的人。

由于妻子患病,通州人祁满中一周三天都要往友谊医院跑。和别的家属不同,每次妻子在诊室里看病时,祁满中就在诊室外做起了志愿者。在这里,像祁满中一样的“守护天使”不在少数。

做志愿服务媳妇支持

今年3月,祁满中在医院看到招募志愿者的海报,就去报了名。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,他因为患者的一声声“谢谢”而备受鼓舞,服务次数也从原来的每周三次变为每周五次。如今,祁满中已经积攒了100多个小时的志愿时长。现在的他,每天早上7点就开始上岗服务了。

在志愿服务过程中,祁满中发现,来看病的人往往情绪比较急躁,尤其是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,这种情况就需要慢慢劝解。“很多老人不会使自助机,我就一遍遍地教,总有一回我能给他教会了。一定别着急,慢慢来。”

有亲戚得知祁满中在医院里做志愿者,不理解他。祁满中却有自己的想法:“我媳妇特别支持我,她生病以后因为有医保,受益很多,我也想尽自己所能服务他人、回报社会。虽然志愿者工作比较平凡、琐碎,但社会还是需要许多热心肠的人来奉献,把爱心传递下去。”

志愿者敢情是“老街坊”

在“守护天使”的队伍中,还有一些是友谊医院的“老街坊”。

“友谊医院对我们家来讲,就是身边的医院。上世纪60年代我出生在友谊医院,我父亲也在这里做过两次大手术,一家人看病基本都在这儿,我们对医院有很深的感情。”志愿者郭伟原本住在友谊医院老院区附近,随着城市发展,他搬到了通州居住。如今新院区建成,他又和友谊医院成了邻居。带着对医院的信任,他也成为“守护天使”的一员。

郭伟很善于和患者沟通。有一次,一位患者因为甲状腺结节的问题,纠结是否应该做手术。他和患者聊了将近半个小时,和她分享自己了解的有关知识,缓解了她的焦虑。“早点遇到你就好了,我感觉我现在的病已经好了一大半了。”这位70多岁的患者在交谈后曾对他说。在郭伟看来,绝大多数来看病的患者都是自带焦虑的,而焦虑也会把病情放大,在这方面要注意观察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情绪,对症下药。

做了两个多月的志愿服务,郭伟对医患关系的理解更深了。他说,医患关系中,沟通很重要。“患者不了解医护人员的辛苦,但我们是看在眼里、记在心里的,在需要的时候,我们就是医患之间的桥梁,沟通和理解之后才能有相互的宽容。”

医院里流动的“橘黄色”

据了解,“守护天使”志愿者们都经过专业的培训,每天他们在各个楼层进行导医、导诊服务,引导患者使用自助机挂号、缴费、预约、打印报告单,极大减少了患者的排队等候时间。此外他们还经常为患者讲解门诊流程、解答基本的医保问题,更有半数的志愿者经过了严格的院前急救培训,以便在紧急情况下,能够提供急救措施。

不到半年时间,“守护天使”志愿者队伍从寥寥几人发展为八十多人的大家庭。志愿者蔺乙福是一名公交司机,在他的带动下,已经有二十多位公交司乘人员成为志愿者。69岁的刘业民是队伍中最年长的志愿者,得知医院在招募志愿者,他早早就报了名。原来,上世纪60年代刘业民曾在北大荒中苏友谊农场插队,“友谊”的牌子对他来说特别亲切。

友谊医院门诊部主任胡路介绍,建立志愿者团队的初衷,就是想把医院建设成一个与社区居民有良好互动的“家门口的医疗机构”。如今,这些身穿橘黄色马甲的身影已成为“新友谊”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实习生张雪

来源:北京晚报记者王琪鹏文并摄

编辑:tf008

标签:

返回列表